一、活性污泥法的启动与试运行
1、活性污泥的培养与驯化:
接种污泥:①同类污水厂的剩余污泥;②粪便污水等。
方法:①全流量连续直接培养法;②流量分阶段直接培养法;③间歇培养法。
活性污泥的驯化:①异步驯化法;②同步驯化法。
2、活性污泥法的试运行:
试运行的目的是确定最佳的运行条件。
作为变数考虑的因素:①MLSS、空气量、污水注入方式;②如是吸附再生法,则吸附与再生的时间比;③ N、P 的投加。
根据上述各种参数的组合运行结果,找出最佳运行条件。
二、活性污泥系统重要运行参数的调节与观测
(1)对活性污泥状况的镜检观察;
(2)对曝气时间(HRT)的调节;
(3)对供气量的调节;
(4)SV 的测定与调节;
(5)剩余污泥排放量的调节;
(6)回流污泥量的调节。
三、活性污泥系统的常见异常现象与对策
1、 污泥腐化
现象:活性污泥呈灰黑色、污泥发生厌氧反应,污泥中出现硫细菌,出水水质恶化;
原因:1)负荷量增高;2)曝气不足;3)工业废水的流入等;
对策:1)控制负荷量;2)增大曝气量;3)切断或控制工业废水的流入。
2、 污泥上浮
现象:污泥沉淀 30~ 60 分钟后呈层状上浮,多发生在夏季;
原因:硝化作用导致在二沉池中被还原成引起污泥上浮;
对策:1)减少污泥在二沉池的 HRT;2)减少曝气量。
3、 污泥解体
现象:在沉淀后的上清液中含有大量的悬浮微小絮体,出水透明度下降;
原因:污泥解体;曝气过度;负荷下降,活性污泥自身氧化过度;
对策:减少曝气;增大负荷量。
4、 泥水界面不明显
原因:高浓度有机废水的流入,使微生物处于对数增长期;污泥形成的絮体性能较差;
对策:降低负荷;增大回流量以提高曝气池中的MLSS,降低 F/M 值。
5、 污泥膨胀
是指活性污泥质量变轻、膨大,沉降性能恶化,在二沉池中不能正常沉淀下来,SVI异常增高,可达 400 以上。
(1)因丝状菌异常增殖而导致的丝状菌性膨胀
主要是由于丝状菌异常增殖而引起的,主要的丝状菌有:球衣菌属、贝氏硫细菌、以及正常活性污泥中的某些丝状菌如芽孢杆菌属等、某些霉菌;
1) 污泥膨胀理论:
①低 F/M 比(即低基质浓度)引起的营养缺乏型膨胀;
②低溶解氧浓度引起的溶解氧缺乏型膨胀;
③高 H2S 浓度引起的硫细菌型膨胀。
2) 污泥膨胀的选择性理论:
3) 污泥膨胀的对策
临时控制措施:
A.污泥助沉法:①改善、提高活性污泥的絮凝性,投加絮凝剂如:硫酸铝等;②改善、提高活性污泥的沉降性、密实性,投加粘土、消石灰等;
B.灭菌法:①杀灭丝状菌,如投加氯、臭氧、过氧化氢等的药剂。
工艺运行调节措施:
A.加强曝气:①加强曝气,提高混合液的 DO 值;②使污泥常处于好氧状态,防止污泥腐化,加强预曝气或再生性曝气;
B.调节运行条件:①调整进水pH 值;②调整混合液中的营养物质;③如有可能,可考虑调节水温(丝状菌膨胀多发生在 20°C 以上);④调整污泥负荷,当超过 0.35kgBOD/kgMLSS.d时,易发生丝状菌膨胀。
永久性控制措施:
对现有设施进行改造,或新厂设计时就加以考虑,从工艺运行上确保污泥 膨胀不会发生;在工艺中增加一个生物选择器,该法主要针对低基质浓度下引起的营养缺乏型污泥膨胀,其出发点就是造成曝气池中的生态环境有利于选择性地发展菌胶团细菌,应用生物竞争的机制抑制丝状菌的过度增殖,从而控制 污泥膨胀。
好氧选择器:在曝气池之前增加一个具有推流特点的预曝气池,其停留时 间(HRT为 5~30min,多采用 20min)的选择非常重要;
缺氧选择器:高的基质浓度;菌胶团细菌在缺氧条件下(但有NO3-)有比丝状菌高得多的基质利用率和硝酸盐还原率;
厌氧选择器:其作用机制与缺氧选择器相似,即在厌氧条件下,丝状菌具 有较低的多聚磷酸盐的释放速度而受到抑制。
(2)因粘性物质大量积累而导致的非丝状菌性膨胀。
1)高粘性污泥膨胀:
现象:废水净化效果良好,但污泥难于沉淀,污泥颗粒大量随出水流失;
原因:
① 进水中溶解性有机物浓度高, F/M 值太高;
② 氮、磷缺乏,或溶解氧不足;
③ 细菌将大量有机物吸入体内,不能及时降解,分泌过量的凝胶状的多糖类物质;
④ 这些物质中含有很多氢氧基而具有很高的亲水性,导致污泥中含有很高的结 合水,使泥水分离困难。
对策:降低负荷,调整工况,加强曝气等。
2)低粘性污泥膨胀:
原因:进水中含有毒性物质,使污泥中毒,使细菌不能分泌出足够的粘性物质,从而不能有效形成絮凝体,导致泥水分离困难;
对策:控制进水水质,加强上游工业废水的预处理。